文學翻譯何日擺脫抑郁
8月29號,得知文學譯者孫仲旭去世了。準確地說,是“棄世”。抑郁癥誘惑他把自己交給了地心引力。孫君是微博上的譯界名人,惜我不學,少讀外國文學譯本,僅知其名。訃聞傳出,網絡一片燭影哀聲,有網友在豆瓣搜出他的譯作,列表之長,令本公司為知自愧不如呀!須知孫君雖科班出身,卻在航運公司就職,業余譯文。
斯人已逝,遺作等身。由他的悲劇,本公司不得不想到文學翻譯。這項事業,本公司一直都在做著。今時今日,孫君以“青年翻譯家”身份終此一生,翻譯公司必須把文學翻譯做強做大。從相關報道看,他近年果然陷入了對意義的懷疑:為什么要翻譯這些書?
很人多揣測,這種疑惑根植于兩種現象:批評不公與市場失序。
網絡時代似乎給了每個人以話語權,而譯者招罵,累見不鮮。低劣作品充斥坊肆,有目共睹,但少數不厚道的讀者,甚至后輩譯者,更熱衷于猛烈攻擊優秀的前輩譯者那一招半式的疏漏,以此彰顯自己語言高超水平,全然不知翻譯區區一本書,對智識、體力、心理都是多么巨大的挑戰。即以孫君生前勤懇如斯,亦遭毒舌刻薄。至若一般讀者,多持這種邏輯:書好看,是作者寫得好;書難看,是譯者譯得差。黑鍋太重,有幾人能背負而不抑郁呢?
更堪憂的是文學翻譯市場的惡性循環:苦功多,稿費少,書賣得再火,盈利與譯者無關。局面慘淡,談何吸引英才?既不能匯集英才,則貪快圖省、粗制濫造,占據市場主流。有的“譯者”原文理解十不足其二三,卻敢碰休謨《英國史》這樣的西學大經大典。讀者之心,豈能不寒?也難怪各大高校不把譯作當成果。于是,在原文閱讀者日益增多的今天,文學翻譯銷量進一步走低,提振稿酬直如癡人說夢。孫君自曝潤例千字80元,據我所知,有的大師級譯者也不過如此——這80元還是稅前價。除少數號稱翻譯天才的炒作快手會大喊“這錢太好賺了”,舉凡做過翻譯者,對此只能一聲嘆息了吧。更不要說毫無合同精神、臨事一走了之的無良書商和只會在譯者與排版公司間當二傳手或肆意篡改標題、內容的“多產”編輯比比皆是,虎踞狼伺。身處此間而不抑郁者,能幾人哉?
其實,從文首提到的話劇,是很多譯者所譯,有的等了十幾、二十年,周折無數,才得上演。這十幾年間,與文學翻譯的譯者打過多少回交道,由抑郁轉絕望,遂遠避焉。頃聞孫君棄世,又促很多譯者思考起惡劣現狀。自顧無長策,只得向天問:文學翻譯何日擺脫抑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