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翻譯的翻譯癥
英中翻譯的過程中。存在著翻譯癥這一詬病。首先介紹了翻譯癥。然后通過分析翻譯過程中理解、表達、審校三個階段翻譯癥的一些表現形式。北京英信翻譯公司總結出翻譯癥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譯癥
英中翻譯把英語表達的意思用漢語表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的目的,譯文的基本標準一般為“忠實而通順”。所謂的忠實指的是譯文要忠實于原作的思想內容和并且盡量保持原作的風格;在忠實的基礎上譯文還應該修辭正確、邏輯合理、語言精簡、文理通順,即所謂的通順。
二、探尋翻譯癥的原因
英中翻譯是一項及其復雜的工作,理解、表達、審校三個翻譯階段,任何一個階段處理不好都可能導致翻譯癥的發生。
(一)理解階段
理解的過程就是對原文進行語言分析(比如詞匯、語法結構等)、語境分析(上下文含義、篇章語體結構等),并力求透徹領會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時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
(二)表達階段
表達是翻譯的重心,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正確理解原文這一前提外,還要依賴于對目的語的修養程度和對這兩種語言的把握。
(三)審校階段
審校是初步譯好原文后,進一步全面查實工作的一個后期階段。譯者細致地通讀譯文草稿不僅可以對內容的忠實性、問題的切實性、譯語的可讀性進行甄別、查證、修改、點定,還可以進一步解決理解、表達階段尚無定論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翻譯各階段中翻譯癥的一些表現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盡管翻譯癥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說還是上述三個階段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階段未透徹理解原文、表達時片面強調忠實,從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視漢語的遣詞造句特征,審校工作不認真。
三、如何減少、避免翻譯癥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對原文的理解不能見字不見句,只見樹木不見樹林,需要結合其篇章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語境。此外,對英漢兩種語言在體系、文化背景、思維習慣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譯者一定要增強責任心,從開始階段就要擯棄不求甚解、得過且過的作風。
2、用中文的思維和表達再現原文。在透徹、準確表達原文的基礎上,應擺脫英文的字面束縛,充分考慮英中語言在表達形態上的種種差異,用中文的思維和表達方式重構譯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譯技巧
科學合理的翻譯技巧可短時間減少翻譯癥的發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譯標準尺度。翻譯癥的發生就是翻譯標準走了極端。忠實和通順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一定要統籌兼顧,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靈活運用轉性、變態、增補、省略等多種翻譯手法,以達到變中求信、變中求順的目的。
(三)養成良好的審校習慣
審校是翻譯的一個重要環節,譯者一定要謹慎,切實把好這一關。建議譯者最好放一段時間再來重新審查自己的譯文,如果還不行,可以尋求他人幫助。
北京英信翻譯公司認為英中翻譯既是一門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科學,也是一門有限制性的藝術創作。要從根本上避免翻譯癥的發生,還需提高譯者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語言素質。同時,翻譯也是一門技能,可以通過多年的翻譯經驗減少翻譯癥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