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公司如何生存下來的
翻譯公司為了生存下來主要依靠翻譯質量。不難發現,打著這樣旗號的翻譯公司并不少。但又有幾家翻譯公司能夠真正這點呢?翻譯公司,不應該僅僅為客戶找到專業適合、語言水平高的翻譯人員;還需要協調好譯員的工作,嚴格運用譯審流程,掌控翻譯質量,最終將語言精煉、專業到位的譯稿交付給客戶。否則,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份充斥著謬誤的譯稿對委托企業帶來的何止是經濟上的損失,一些無形的難以彌補的聲譽上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所以,翻譯公司的工作看似簡單輕松,實際上舉足輕重,在選擇譯員、譯文質量控制和譯審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防火墻作用,在溝通雙方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
但是,很多客戶不能理解翻譯公司的重要作用,認為翻譯很簡單,一味地在價格上壓低翻譯成本。豈不知,懂外語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做翻譯的人,其實少之又少,說“萬里挑一”并不為過。一味壓低價格的后果:一方面,就是很多優秀的譯員離開翻譯行業,由此造成了優秀翻譯人才的流失,進而影響到翻譯市場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翻譯公司利潤降低,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于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譯審,可能首先被省略。由此造成的惡果就是:國內很多翻譯公司的經營規模普遍不大,不少還停留在“夫妻店”、“同學會”的小作坊式狀態。國內的翻譯公司如果能夠擁有50名以上的專職翻譯就已經是業界頗具規模的“大公司”了。而通常,每家公司專職的翻譯人員只有幾個,80%以上的需求要由兼職人員做“替補”。在從事筆譯工作的人員中,專職的筆譯人員少,兼職的多:有證書的少,大學生多。而譯員不僅僅是懂得一兩門外語就能勝任,他還必須要了解客戶提供文稿牽涉到的行業。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專用詞語,這也就是為什么專業翻譯人士難求的原因。很多正規的翻譯服務公司在抱怨:我們也想找高水平的人才,但一方面不正規公司的低價策略使得我們不得不降低人工——找大學生:另一方面,并不是懂外語的人都可以做翻譯,翻譯必須經過專業的語言訓練,這種高標準的人才很難找,而這類人才似乎又有更好的去處。
根據中國譯協的統計顯示,以前從事翻譯工作的高級翻譯人才只有事業單位專業人員評定職稱的形式能夠界定等級。但是這+部分人集中在外事部門、高校以及書刊發行單位等,人數在四五萬左右,他們主要也是為這些專業機構的工作提供服務,而且更傾向于政治和文學領域。而隨著市場經濟對翻譯需求的擴大,對翻譯速度、翻譯精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程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更加趨于實用和迅捷。
國內的翻譯市場隨著中國進入世貿組織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翻譯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原來傳統的依托大學語言院校的翻譯機構已經日益被專業分工的翻譯公司所取代,而外資公司入駐中國也對翻譯質量和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