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中“簡單”,中譯英“難”
英語翻譯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英譯中,一個是中譯英。一般人誤認為英譯中“簡單”,中譯英“難”。但實際上對“難易”的判斷全看以何種標準來衡量譯文質量。在實際工作中,反而大都是英譯中難,中譯英簡單。其原因就是二者的衡量標準不同:英譯中時以“母語”標準來要求譯文,而中譯英時只以“外語”標準來要求譯文。中國譯員母語是漢語,翻譯項目的委托方就要求譯文要達到優秀中文書面語的標準。而英語只是中國譯員的外語,因此在漢譯英的項目中委托方不會“過高”要求譯文的語言水平。如果委托方對英文譯文有較高的語言質量需求,就會要求翻譯項目執行方請外籍專家做不同程度的潤色或者編輯。也就是說,想把英譯中做好,譯員需要把中文學得十分精通,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而做中譯英時,不需要譯員的英語達到多高的水平,只要達到委托方實際上并不苛刻的要求即可。
在國際上,一般慣例是譯員只能把外語翻譯成母語,而不能把母語翻譯成外語。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外語再純熟也只是外語,對它的駕馭能力遠不及應有的母語駕馭能力。但在實際工作中,譯員把母語翻譯成外語的情況并不鮮見,這仍然是因為委托方對譯文的要求“不高”所致,即委托方并不需要譯文達到應有的母語水平。
一個人的外語水平能不能達到乃至超過他的母語水平,我不敢斷言“不能”。但是,無論此人是否因荒廢了自己的母語學習而沒能讓母語達到應有語言水平,我都敢斷言的是,即使他可以把外語學得比母語還好,也只是鳳毛麟角的個例,而個例是無法否定“一個人的外語不及母語”這個普遍規律的。
在英譯中或者閱讀原版英文材料的時候用心揣摩、長期積累、提高英文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中譯英的能力乃是學習中譯英的正途。很多人在學習中譯英的時候總是癡迷于從并不地道的中譯英譯文里面學習所謂的翻譯技巧。這是學習中譯英的一條不歸路。雖然我們做中譯英的時候,譯文很難達到英語母語的水平,但這并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向這一水平看齊。向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英文譯文學習是完全錯誤的做法,它們只在用作反面教材的時候才有意義。我們當然可以通過別人的中譯英來學習他們的做法和經驗,但他們必須是英文大家,其英文譯文也必須具有母語的語言水準方可。
其實,我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應該用在觀察和學習上:在講同一件事情的時候英語是怎么說的?不要在那里枯坐冥想某句中文的話應該怎么“翻譯”成英文——都沒見過在講這件事情的時候英文是怎么說的,怎么能把這句話“翻譯”成英文?即使勉強翻譯出來,也是閉門造車,純屬浪費時間。當然,如果有人愿意給這時間支付酬勞,那對于譯者來說也就不全然是浪費時間,只不過制造了一些人有害或無害的語文垃圾而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