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翻譯公司談成功筆譯七大原則
許多人認為口譯比筆譯難,事實上卻不一定,大家都知道譯界出名的翻譯家大多都是筆譯,而不是口譯,當然也有一些少有名氣的同傳,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筆譯并不是那么簡單能完成的工作,好的筆譯翻譯工作者會遵循七大翻譯要求,英信北京翻譯公司在這兒為大家解惑筆譯工作者的七大要求。
一、背景知識
很多人都抱有這種看法:就是篇幅越短翻譯越容易。其實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多達數百頁的年報或招標書即使一開始對其內容不夠了解,但通過一些關鍵字搜索也能把握其行業。這樣一來,翻譯時惡補相關專業知識也好下手。但若只有寥寥幾個字甚至幾行,不了解行業很難翻譯到位。稍有不慎恐怕還會鬧出笑話。另一方面,個人也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應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工作重點等等來確定。
二、精細入微
這兒說的細心不是一般的“認真”(careful),而是一絲不茍(meticulous)。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份資料往往涉及很多內容,有時含有大量數字、圖表等等,所以處理時要非常小心。而且不同稿件的用途不同,客戶的要求也不同,這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某些細節比如客戶是否對數字拼寫有要求(英文數字還是阿拉伯數字)最好事先確定。當然,時間允許的話,應該盡量保證行文更地道、語言更流暢。而且,中譯英結束后用word進行拼寫檢查是免不了的。不然,恐怕會忽略一些拼寫或者錯誤。須知越是簡單的錯誤越是容易犯,因而拼寫檢查就顯得很有必要。
三、懷疑精神
這一點跟上一點密切相關。此處所言懷疑精神就是對原文部分內容、字句、圖表等等的懷疑。有時一字之差會使整句話甚至整段話的意思大不相同,應該極其謹慎。事實上,原文作者大多數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相當水平,但有時也難免出錯——例如錯別字。當然,也有可能是原文涉及內容是過于冷門的專業,有的概念不好理解或者易于和其他術語混淆。起碼也應該求得疑難字句或術語的解釋,翻譯時不致出洋相、鬧笑話。
四、挑戰權威
的確,古今中外歷史上有很多翻譯大家;但這并不表示他們的所有著作都無懈可擊,完美無缺。事實上,是人就無法避免錯誤。能做的就是盡量避免錯誤。當然,這是承認事實,并非為誰辯護。不管是身旁朝夕相處的“權威”還是中外公認的大家,某個習語的理解或翻譯出現問題都很正常。因為從事翻譯稍早,有時竟然也被當初“權威”不免啼笑皆非。
五、反省自我
說實話,每次翻譯完都覺得很不完美(far from perfect)。很多時候也就是滿意(satisfactory)而已,都談不上出色(excellent)。這往往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亟待提高。面對可能涉及五花八門、各種行業的資料再高的水平都是有限的。所以,定期總結一下以前的譯稿大有裨益。而且,有什么疑問難題也可以發到翻譯論壇(翻譯中國論壇、譯網情深為主)里求助,或是與熟悉行業的同事討論等等。誠然,各個翻譯的行文風格當然會有有所不同。有時近義詞可以通用,有時卻是用某個詞最佳。比如banquet和feast都表示宴席之類,前者意思比較單純,而后者則有濃重的宗教(其實就是基督教)色彩,而且還有比喻義(“(讓)某人大飽眼福”的英文說法就是feast one's eyes)。具體來說,表示“婚宴”兩個詞大體通用(banquet常有致辭,比feast更正式一些),但若是比喻義用banquet就不對。如果是這種情況,稱其為“翻譯風格的不同”來掩飾其失誤十分可笑。這和將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又有何區別?說實話,自己有時也不能完全做到。不管怎么說,也應該孜孜以求。
六、獨立鉆研
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始終認為,一名翻譯人員不但應該具有強烈的鉆研精神,而且應該獨立進行。因為依賴別人或者所謂權威中終究不是辦法。不管是搜索資料還是討論疑難,都應該獨立思考。先得出自己的結論和看法,即使有什么失誤也沒什么。從中借鑒學習取得長足進步,那失誤問題就會暴露自己不足的一面,未嘗不是好事。
七、規范性
翻譯中的各種專有名詞、術語等等往往都已約定俗成,翻譯時必須與之相符。要知道,日常翻譯的大多數資料并不是文學資料,由你別出心裁,發揮創造。其實即使是文學類翻譯照樣有限制,不是隨意亂譯。即使專有名詞、術語在上下文中有特定含義或者保留其字面,也應該指出其真實含義,以免不懂外文的讀者不知所云甚至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