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翻譯必須把握好兩個問題
政論文章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對外翻譯中,即便是具備扎實語言功底的譯者,在挖掘原文內涵的尋找恰當的譯語表達方式時也常常感到力不多心。政論文體漢英翻譯的困難在于,譯者即要保留政論文體本身所具有的嚴肅性和準確性,同時又要反映中國政治文化的特點;譯者在傳達原作者的意圖、達到政論文體的宣傳功能的前年下,也要努力介紹中國文化給西方讀者。就各種翻譯而言,政論文體的翻譯更有助于不同意識形態的價值觀的溝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兩個問題:一,譯文的得體;二,政治文化因素的歸化與異化。
譯文的得體
中國有:“文貴得體”有傳統,英文也有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a style一說。漢英政論翻譯尤其應注重譯文的得體,這是由政論翻譯的特點決定的。政論翻譯的政治性強,政治敏感度高,在翻譯中要熟悉情況,吃透原文的內涵,嚴格把握分寸。為確保譯文的得體,譯者一方面要注意語境的風格,比如文體的風格、人物的語言風格等;另一方面需注意詞義的褒貶強弱。如:
(1)今年春季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動員全國人民為祖國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
【誤譯】The Nat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convened this spaked off the entire nation to dig towards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改譯】The Nat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convened this spaked mobilized the entire nation to work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原文是比較正式的政論文體,口語體的spark off和dig in用在這里顯然不合適,應相應地改成書面語表達方式,將spark off改為mobilize,將dig in改為work for。
(2)“中國的經濟是一個大問題。”
【誤譯】Students should draw experience here:Don’t be misled by false appearances.
【改譯】Students should draw a lesson here:Don’t be misled by false appearances.
這里的“經驗”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從錯誤或失敗中得出的經驗,所以用experience不夠準確。lesson表示教訓、訓誡、懲戒等義,用在這里可謂恰如其分。
政治文化因素的異化與歸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在政論翻譯中,怎樣處理文本中的政治文化因素是譯者常常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一般說來,翻譯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無外乎兩種手段: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的異化法(adaptation或foreignization)和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不歸宿化法(adaptation或domestication).異化法主張譯者向原作者靠攏,在譯文中完全依照原文的表達法,盡量保持原作的異域情調;而歸化法則要求譯者向譯文讀者靠近,按照譯文讀者的表達習慣的閱讀心理來傳達原文的內容。
注意以下譯句中對原文形象的處理:
(1)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
The practice of“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ot”prevail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nterprises to the state and in that of the workers and staff members to their enterprises.
(2)調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馬觀花”,一種是“下馬觀花”。
There are two ways of making investigations,one is to look at flowers on horseback and the other is to get off your horse and look at them.